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回歸休閒活動的本質:深度休閒的古典音樂欣賞

  我們探討了很多音樂與音響的相關議題,花了那麼多心思與財力,究竟為了什麼?總不能說花那麼多的時間精力只是一場空而已。絕大多數音樂與音響的愛好者都有另外的全職工作,他們不以音樂或音響為專業,所以他們只是把音樂與音響當成一種休閒活動。然而,什麼是休閒活動?它真的能幫助我們得到身心靈的放鬆?還是像毒品酗酒一樣反噬造成個人嚴重的傷害?

  這部份當然有很多學者幫我們研究,「休閒活動」對於現代人身心靈的幫助一向是重要學術議題,他們的研究成果也符合我們一般的想法,都發現休閒活動產生好的休閒效益,提高生活的品質。但是出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休閒活動的研究者提出「深度休閒(serious leisure)的觀念,以Stebbins(1982)為先驅學者。Stebbins認為在資訊時代人們有兩種不同的休閒方式:一種是閒逸休閒(casual leisure),另一種為深度休閒。閒逸休閒指有立即的酬嘗特性,並不需要特別訓練技巧,相對之下是較短暫的生活享受。相較於閒逸休閒,深度休閒是目標導向的,指有系統、深度地投入一項業餘、不以此為生的嗜好活動或志願活動,在追求的過程中,休閒投入者會隨生涯階段的發展有不同的目標,因而發展出不同的技能,成為終其一生的興趣。(以上引自周秀華與余嬪,2005)


一、「深度休閒」的休閒本質:

  一般人常把休閒活動誤解為只是隨意的「殺時間」活動,其實有系統而深入地持續參與自己所喜歡的活動反而可以得到更大的休閒效益;周秀華與余嬪(2005)在地化的質性研究主張「......深度休閒投入有助於個人、家庭、工作、人際互動與社會的發展。」。因此,休閒活動不應該只是引起參與者的興趣而己;它必需進行深入與持續的主題探討,增加「深度休閒」的特性,才可能得到更有效的休閒效益。

  這些學術研究對於我們從事的休閒活動真的是當頭棒喝!休閒活動的確有助於身心靈的健康,但是如果只停留在很表面的「殺時間」,它就會降低效果。更甚者,休閒活動原本要得到的自我滿足無法達成,對個人的心理衛生反而是更強烈的失落感,恐怕反過來會變成:淺層休閒活動會造成身心靈的受害。這也不是什麼危言聳聽,我們觀察網路社會就可以看到清楚的現象了:可以自由表現自我的網路討論區本來就是很多人的休閒活動;一個人多口雜的網路社會如果共同關心一個深度的社會議題,那麼它就會出現台灣史上最偉大的社會運動之一318學運;但是如果只停留在人人幻想30公分打手槍,就會出現BBS史上最離譜的『東海網路228事件』(清大YA哥事件堪可比擬)。BBS鄉民的正義一直存在,走向深度休閒,便可以出現台灣近代幾個偉大的社會運動;走向我爽就好的淺層殺時間,那就真的只是暴民本質了。我們企盼著休閒,但是休閒活動也是一種兩面刃,促使我們走向『深度休閒』來避免淺層休閒活動可能的危害。

  明明只是單純的休閒活動需要,為什麼會變得這麼複雜?都已經擺脫人群躲進私人空間進行音樂欣賞或發燒音響了,就不能單純獲得休閒效益嗎?很可惜的,答案真的是不能。


二、古典音樂的閒逸休閒面貌:

  過去我強烈批判『偽裝的古典音樂迷』現象,是植基在古典音樂被現代社會蓄意包裝成高貴品味,從而讓對古典音樂毫無興趣的人假扮古典音樂迷以求得高貴品味的美名。在此先排除『偽裝的古典音樂迷』,來談談真心對古典音樂有興趣的樂迷。不過,批判的力度可能更強烈。

  真心對古典音樂有興趣的樂迷所面對的古典音樂情境,完全符合阿多諾與霍克海默所謂的『文化工業』處境。真的有一群人對古典音樂有需求,但是大多數只接觸到古典音樂圈裡的流行文化。決定流行文化的一向是跨國資本主義的唱片公司。他們先敏銳地發現古典時期與浪漫時期的古典音樂商品比較好賣,然後為了推銷利潤較高的演奏樂手而塑造『非買不可的大師』;再者,這種流行文化迎合美國自二次世界大戰後掘起的文化競爭意識,全力打壓被取代的歐陸文化霸權法國,從而虛構出巴哈是古典音樂之父的偽造古典音樂史,成功讓古典音樂的流行文化徹底忘記法國才是古典音樂真正的生產大國。種種明顯的流行文化操作手法下,一但走向「閒逸休閒」式的古典音樂欣賞,就無法避免以下幾個面貌:

1、對演奏家比對作曲家更關注:

  試著搜尋一下網路上的古典音樂討論區,會發現討論演奏家的貼文遠遠遠遠勝過作曲家;理由是非常簡單的,因為跨國資本主義的唱片公司知道銷售作曲家的唱片利潤比不上銷售演奏家的唱片。我們常期望網路社會可以是一個民主而多元的公平社會,可惜在「閒逸休閒」的影響下莫不積極成為跨國唱片公司無償的打手與文宣。結果我們可以簡單統計一下:正式出版的古典音樂媒體,除了音樂家傳記或八卦外,多少是針對音樂家的作品進行深度分享?再來,比較一下網路上業餘愛好者的古典音樂分享,是不是絕大部份都跟實體媒體相差不多?甚至於,你會發現網路上對唱片的推薦完全潛意識地成為實體廣告的打手(我保證絕對不是網軍,而是自動自發的),只有在雜誌上廣告的,討論區才會推薦。

  當然網路上也會看到完全不同的走向,那是因為你運氣太好、看到一個走向深度休閒的網路討論區了。

2、對作曲家本身作品的視野偏狹:

  可憐的貝多芬,表面上似乎很多討論,實質上極少人注意到沒有被唱片公司垂青的 OP.126OP.124OP.134。巴哈那麼多作品,大概只專注不到二十首?草札特呢,誰理會他的K.613K.617K.618?每個作曲家都有他最被認同的曲目,我很贊同;但是既然喜歡了貝多芬卻不會對他其他沒有被唱片公司宣傳過的作品,這不是被宰制、被奴役?別跟我說因為沒唱片所以聽不到!網路時代的世界沒有聽不到這件事,只有被奴役而不自知。YOUTUDE上幾乎擁有作曲家全部的罕見曲目,IMSLP 更收集了任何人一輩子都永遠聽不完的古典音樂所有作品。資源這麼豐富的現代社會,對作曲家的認識卻繼續留在唱片公司的指導命令。當然了,如果只關注演奏家當然也會落入同等情境了。難得遇到討論罕見作品的同好,一問之下,原來是某間唱片公司發行『古典音樂罕見特輯,非買不可!』才聽過的,救命喔!

3、主張古典音樂輕鬆與隨意就好

  沒錯,表面上是個人休閒的選擇,還暗合傳統東方文化的逍遙人生美學;然而真正擁有這種高妙境界的人可能全世界就只有那麼一兩個,但是古典音樂圈裡可能有幾仟個人天天到處說服別人只要輕鬆隨意就好;於是可以看出明顯的證明:所謂的輕鬆隨意就好,不過是被商品化奴役後再成為唱片公司無償的打手與文宣。在哲學本質論上,古典音樂的『輕鬆』其真正意涵應該偏向典雅,這在我MY-HIEND電子雜誌第七期專欄《古典音樂欣賞的輕鬆與典雅》已經闡述過;在社會學上,我們會發現『古典音樂輕鬆聽』類似用語是處處可見的商品口號;而從本文的觀念,輕鬆聽就是主張「閒逸休閒」式的古典音樂欣賞,幾乎沒有不落入上述陷阱的。

  以上三個面貌只是隨便舉例,不是嚴謹的若P則Q科學定律;重點只是描述深受『文化工業』危害的古典音樂圈,會如何在「閒逸休閒」的走向下沈淪。結果,把非買不可的流行唱片放給我那個三歲小鬼聽,他立刻大哭:這不是肯得雞!這不是肯得雞!!.....欣賞、購買還溢美這種唱片商品的古典音樂愛好者,真的比三歲小孩還不如嗎?


三、古典音樂欣賞為何需要深度休閒?

  在此必需做一個嚴肅的社會文化思考,論述我們勢必走向深度休閒式的古典音樂欣賞,因為閒逸休閒式的古典音樂欣賞會面臨很大的問題。

  走向現代化社會的世界潮流下,在比較文明的社會中,人們的人權與生活都有一定的保障。然而卻往往面對生命意義空虛的問題,因為教育水準高漲,人人都有哲學思考能力,傳統文化的愚民教條根本無法真心說服人,工作的壓力又難以成為自我實現的目標。於是,現代人需要『休閒活動』,透過休閒,剛好讓大腦不再被迫進行工具理性的思考,而有機會形而上思考:『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之價值問題。如此,形成種種不同人們各自發展出的不同自我價值,而能滿足地活在世界上。

  因此,休閒活動中的大腦必需面對『最真實的對象』,我所謂的真實是形而上的:包括最真實的宗教體驗、最真實的家庭和樂、最真實的愛情、最真實的知心友誼。因為現實生活的工具理性是全然地虛假,唯有回到休閒活動才能面對真實而進行真實的自我思考。人性對『真實』的渴望是如此強烈,所以雖然現實生活人人虛偽不堪,只要化身在網路上立刻什麼真心話都敢講了,這也是網路社會令人沈迷的深層原因。總之,休閒活動是渴望真實的。

  然而在文化工業的宰制下,休閒活動被商品化侵犯;三歲小孩當然不知道麥當勞叔叔的和藹可親是虛假的,身為父母就不可能不知道;想像如果被廣告流行宰制,一家人休閒活動都是天天去麥當勞找叔叔玩,身為父母將會覺得人生多麼無望!相對的,現代社會鼓勵身處大自然的休閒活動,正因為它是遠比麥當勞叔叔真實太多的對象。

  當我們真心的決定以古典音樂為自身的休閒活動,這就表示我們需要的是『真實的古典音樂』。我們在工具理性上會因為流行商品與廣告而被說服非買不可的唱片很偉大,但是我們的感覺系統會清楚明白地在內心深處告訴自己是個虛假的笨蛋;為什麼呢?連三歲小孩都聽得出來,怎麼可能大人會聽不出來?我們聽不出來,絕對不是真的沒能力(你想被三歲小孩嘲笑嗎?),而是無法免於文化工業的宰制。如此一來,我們欣賞古典音樂就變成與麥當勞叔叔同樂的低級趣味,不只毫無休閒效果,而且內在自我一直控訴自己是個虛偽的人;久而久之,極可能反噬成為意義失落的幫兇。

  活在現代社會是需要『真實的自我』,否則必定惡化成蒼白的工具化生命。然而『真實的自我』卻面臨文化工業不斷以虛假的商品進行污染,所以註定了再也無法閒逸休閒,只能走向深度休閒。


四、走向深度休閒的古典音樂欣賞:

  深度休閒有很多層涵意,我們由簡入繁慢慢推演出來。

1、最簡單的講法:只要個人真誠花費很多心血,就是深度休閒。這裡真的要對抗我們華人世界最喜歡的虛偽言詞:明明花了幾百萬在音響上,買了幾萬張唱片,然後再『謙稱』:我只是輕鬆隨便玩而已。。。。這那裡輕鬆隨便了?!

2、進階的講法:只要做到我在第二期專欄提到的『我學方法論』:第一步『選定角色(情節)』,第二步『重述完整故事』,第三步才進行心得感想;這樣子就是深度休閒。請參考MY-HIEND電子雜誌第二期文章:《如何判斷音樂音響資訊的好壞?談音樂欣賞與音響判斷的普遍客觀性》。

3、嚴謹的講法我們先參考學術論文:(引自周秀華與余嬪,2005)

Stebbins 歸納從事自己喜愛的休閒活動者會表現出以下六種特徵:
(1)遇阻礙時能堅持到底(perseverance)。
(2)付出努力(effort)。
(3)經由努力追求而有長時期的生涯發展階段(career)。
(4)得到持久的利益(durable benefits):如自我表現、自我實現、增進自我形象與自信心。
(5)對自己選擇的休閒有強烈的認同(identity)。
(6)能發展出其休閒團體獨特的特質或精神(unique character or spirit)。

  看到這裡,很多網友應該有很深的體認,因為在網路上非常容易找到這種範例。

  在台灣的古典音樂圈中,最符合深度休閒要素的網路現象,在我看來正是『新天新地唱片行的網路同好』。他們在已去世的林主惟之影響下選擇了一套音樂與音響的美學(姑且稱為新天新地美學),然後一群同好在人氣很小的一個小網站裡交流分享,雖然文章流量小但是從來沒斷根過;從發現超值藍光轉盤到現在的大型接地盒,知識的成長是明顯可見的。雖然沒有夠厲害的寫手把音樂心得客觀地寫出來,至少欣賞的唱片與音響都不會被我的三歲小孩打槍。有許多網友關注我的部落格或MY-HIEND網站上的發燒音樂討論區,也會發現我嘗試進行的深度休閒取向。

  相對的,我們會發現有些高人氣的古典音樂討論區,裡面崇尚的是使用不到一百字就可以評論一張唱片或一個演奏;過去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輕薄短小,現在我們可以正確理解為『無法進行深度休閒』。請記住,深度休閒不是要求每一個人都要長篇大論,長篇大論是一種先天才華難以要求;但是基於深度休閒的需要我們可以要求自己成為一個『走向深度休閒』的愛樂友,也就是說,我們要求自己回應以下六個深度休閒的特質:

(1)遇阻礙時能堅持到底:要求自己『只看長篇大論、拒絕輕薄短小』,長篇大論會很難嗎?拒絕挑戰就註定只能受到文化工業的污染而已。

(2)付出努力:想辦法看懂長篇大論的內容是什麼,記住,絕對沒有輕薄短小卻可以彰顯真相這種不通的事,想想看聖經有多厚就知道絕對不能輕薄短小了。

(3)經由努力追求而有長時期的生涯發展階段:這一點就比較針對長篇大論寫手專用的,所以我們跳過。

(4)得到持久的利益,如自我表現、自我實現、增進自我形象與自信心:這裡彰顯了網路討論的重要性!我們雖然無法長篇大論,但是可以簡單地針對長篇大論進行回應,並且一定要回應!『回應』一方面是鼓勵長篇大論寫手,更重要的是它標誌著『真實自我』的存在。如果你在網路上只看不回,它在人格養成歷程上就是實現一個隱匿自我的歷程,對於追求深度休閒會有很大的缺陷。長期使用『回應』這一行為,才有可能達到自我表現、自我實現、增進自我形象與自信心等效果。當然了,如果把這個歷程轉化成現實生活的音樂分享交流也是可行的。

(5)對自己選擇的休閒有強烈的認同:這裡也有一個重點,很多人認為多元化社會就應該是多方面接觸,然而越多方面接觸往往註定無法進行深度休閒。相反的,快速決定強烈認同的對象,然後開始全力投入,才有可能達到深度休閒的效果。選錯了怎麼辦?它只是休閒活動耶!砍掉重練就好了啊!

(6)能發展出其休閒團體獨特的特質或精神:沒錯,真實的自我一定有特色,沒有特色的叫做機器人。所以我很樂意被稱為『法派』、『新天新地幫』、jplay cat派音響.....每個標誌其實都代表著深度休閒的投入。

  其實在這樣的深度休閒要求下,應該有不少人發現他就是無法如此深度休閒。那我得嚴肅地回應:這代表你的本性就是不喜歡古典音樂。也就是說,原先你認為你很喜歡古典音樂,只是莫名奇妙被洗腦而已。要知道,深度休閒的研究不是針對所謂高貴的藝文修養,許多「深度休閒」的研究發現各式各樣的休閒活動皆有類似效果,例如慢跑者、足球迷、游泳者、運動舞蹈參與者與插花、單車活動參與者、大英國協導覽志工等(引自劉虹伶,2006)。如果你對古典音樂的熱情居然比不上自行車,那為什麼不去騎車而偏偏要硬逼自己喜歡古典音樂?


五、結語:現代人不得不接受的重擔

  真的好累啊!連休閒活動都要講究很累的深度?的確如此!想像一下如果我們還是在野蠻未開化的社會,我們只要快快樂樂按本分生活就好了,何必想這麼多?但是我們也要記得,落後社會的快樂單純生活,還包含了不小心生出個白子,就要全家燒死求森林之神不要傷害我們全村;也包含了快快樂樂地看到無辜女性被指控為女巫,然後快快樂樂地看到她被活活燒死在廣場上。無知的快樂是虛偽不堪的,因為它只是建築在犧牲弱勢的野蠻基礎上。因此我們走向資本主義、走向尊重人權、走向現代社會;然後就開始面對文化工業的宰制,導致我們不得不發展深度休閒的生活態度,保證自我實現可以得到充分的發展。

  所以這是現代人不得不接受的重擔,拒絕這種重擔,只是讓自己犧牲在自我良心的啃噬而已。我在網路上多年與許多人交手過古典音樂是否應該輕鬆聽,如今一個個放棄古典音樂、甚至墮落成跨國公司的買辦手下,這就可以知道違反真實自我的閒逸休閒會造成多麼可怕的結果了。

  雖然是一個重擔,但是它的本質是一種挑選:真心喜愛古典音樂,就絕不可能認為它是重擔,反而可以從中得到最大的樂趣,這是走向深度休閒的人生中最美好的禮物。看到這裡的讀者有沒有注意到,本文一開始就強調了:深度休閒可以得到更高更正確的『休閒效益』,這是可以量化的絕對客觀指標。也就是說,只要能達到深度休閒,那麼古典音樂就真的可以永遠陪伴一生的喜怒哀樂了。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當然,這是一篇非常進階的文章,不適合隨時討論,而適合在深夜一人安靜地沈思默想。其實不只是古典音樂的欣賞,音響的調整也同樣具有相同的深度休閒要求;所以真正懂音響的高手可以輕易獲得如同三歲小孩般正確的古典音樂素養,其來有自。


(END)

參考文獻:
周秀華, & 余嬪.(2005). 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8(2)297-324

1 則留言: